2018版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80207)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肇庆及珠三角地区、具有大机械工程背景、掌握汽车学科系统理论和车辆工程领域专门知识与关键技术、具备参与推动汽车产业科技发展潜质的、具有国际视野的骨干工程技术人才, 能承担汽车设计制造、试验检测、技术开发、应用研究和技术服务等方面的工作。
二、毕业要求
1.工程知识: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车辆工程领域中与设计、制造或检测等方面相关的复杂工程问题。
2.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建立合适的抽象模型,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车辆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 能够设计针对车辆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汽车相关系统、单元(部件)或工艺流程,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4.研究: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车辆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5.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车辆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对复杂工程问题的预测与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6.工程与社会:能够基于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车辆工程领域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车辆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专业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8.职业规范: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9.个人和团队: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10.沟通:能够就车辆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11.项目管理:理解并掌握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
12.终身学习: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现代汽车行业发展的能力。
三、主干学科
机械工程、力学、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四、主干课程
工程图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工程流体力学与流体传动、工程热力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电工与电子技术、汽车构造、汽车设计、汽车理论、汽车电器与电子技术、汽车试验学等。
五、各类课程结构比例
学分比例 |
课程模块 |
门数 |
学分 |
学时 |
理论 |
实践 |
实践教学学分占比(%) |
实践教学时占比(%) |
通识教育课程平台 (22.9%) |
公共通识课程模块 |
10 |
33 |
560+4W |
368 |
192+4W |
|
|
限选通识课程模块 |
|
8 |
128 |
|
|
|
|
|
小计 |
|
41 |
688+4W |
|
|
|
|
|
学科基础教育课程平台(41.5%) |
数学与自然科学课程模块 |
8 |
29 |
464 |
391 |
73 |
|
|
工程基础课程模块 |
17 |
44.5 |
712 |
566 |
146 |
|
|
|
小计 |
25 |
73.5 |
1176 |
957 |
219 |
|
|
|
专业教育课程平台 (10.7%) |
专业核心课程模块 |
5 |
11 |
176 |
158 |
18 |
|
|
专业选修课程模块 |
|
8 |
128 |
|
|
|
|
|
小计 |
|
19 |
304 |
|
|
|
|
|
实践教学课程平台 (19.2%) |
专业实践课程模块 |
11 |
32 |
32W |
|
32W |
|
|
创新创业课程模块 |
2 |
2 |
32 |
8 |
24 |
|
|
|
小计 |
13 |
34 |
32+32W |
8 |
24+32W |
|
|
|
|
教师教育课程模块 |
4 |
10 |
|
|
|
|
|
总计(100%) |
|
177.5 |
2200+36W |
|
|
|
≥47.9% |
注:1. 专业课标准学时=学分×16(含实验);
2. 实践教学环节每周1学分,不换算成标准学时;
3. 学生可另外申请课外创新创业实践3学分(但不计入总学分)。
六、各学期指导性修读学分分布
课程类别 |
各学期指导性修读学分数 |
小计 |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八 |
||
公共通识课程 |
10 |
7 |
10 |
6 |
0 |
0 |
0 |
0 |
33 |
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 |
9 |
10 |
8 |
2 |
0 |
0 |
0 |
0 |
29 |
工程基础类课程 |
4 |
5.5 |
9.5 |
9 |
10.5 |
6 |
0 |
0 |
44.5 |
专业核心课程 |
0 |
0 |
0 |
2 |
3 |
2 |
4 |
0 |
11 |
专业选修类课程 |
8 |
||||||||
公共选修课程 |
8 |
||||||||
集中实践课程 |
0 |
1 |
4 |
2 |
6 |
5 |
4 |
10 |
32 |
创新创业课程 |
0 |
0 |
0 |
0 |
1 |
0.5 |
0.5 |
0 |
2 |
科技创新活动 |
0 |
||||||||
教师教育课程 |
10 |
||||||||
小计 |
23 |
23.5 |
31.5 |
21 |
20.5 |
13.5 |
8.5 |
10 |
177.5 |
七、教学运行表
学期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理论教学周数 |
集中实践教学周数 |
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
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SJ1 |
☉ |
× |
× |
× |
× |
× |
× |
× |
|
1 |
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SZ1 |
SZ1 |
SX1 |
SX1 |
SX1 |
SX1 |
☉ |
× |
× |
× |
× |
§ |
× |
|
|
6 |
四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SJ2 |
SS1 |
☉ |
☉ |
× |
× |
× |
× |
× |
× |
× |
|
2 |
五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SS1 |
SJ3 |
SJ3 |
SJ3 |
SX2 |
SX2 |
☉ |
× |
× |
§ |
× |
× |
|
|
|
6 |
六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SS1 |
SX3 |
ZS1 |
☉ |
× |
SX4 |
SX4 |
× |
× |
× |
|
|
5 |
七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SJ4 |
SJ4 |
SJ4 |
ZS1 |
☉ |
× |
§ |
× |
× |
× |
× |
|
|
4 |
八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 |
符号说明:★国防教育 ※理论教学 ⊙考试 ♀毕业设计(论文) ☆机动 ◎毕业教育 §春节 ×假期
SX1工程训练SX2汽车构造拆装实习SX3驾驶实习SX4生产实习
SZ1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SS1汽车创新设计与实践ZS1汽车性能综合实验
SJ1工程图学课程设计SJ2机械原理课程设计 SJ3机械设计课程设计SJ4汽车设计课程设计
八、学制、毕业要求及学位授予
(一)学制:四年。按照学分制管理机制,实行弹性学习年限为3-7年。
(二)毕业要求:学生在学习期间符合学校的相关规定,达到教育部规定的《学生体育健康标准》要求。完成本专业教学进程安排表中规定的课程学习任务,各科成绩和毕业设计(论文) 答辩合格,准予毕业。本专业学生修满177.5学分,其中必修课程修满 149学分(含公共基础课程29学分、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29学分、工程基础类课程44.5 学分、专业基础类课程11学分、集中实践课程36学分),选修课程修满 16学分(含专业选修类课程8学分、公共选修课程8学分),创新创业课程2学分,教师教育课程10学分。
(三)学位授予:工学学士
九、教学计划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