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总教育思想(二)吹响建设教育强国的冲锋号

吹响建设教育强国的冲锋号

——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教育思想(二)

发布时间:2017-08-01 作者:王嘉毅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人类社会正处在一个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代,中国正稳健地行走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上,从一个世界大国向着世界强国迈进。在这个新的征程中,教育何为?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时指出,教育强则国家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视。

在贯彻落实党中央“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这一重要历史时刻,教育强国战略是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理念和发展方向。

教育强国战略的核心要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清华大学苏世民学者项目启动的贺信》中指出,“教育决定着人类的今天,也决定着人类的未来”。教育强国战略的实施,意义深远,其核心要义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坚持教育改革的文化自信。

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指出:“全党同志必须把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作为毕生追求,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9月9日视察北京八一学校,就教育工作发表重要讲话,也明确指出:“我们的教育改革要坚持文化自信,好的经验要坚持,不足的要补齐。”

建设教育强国,需要我们在教育改革中坚持文化自信,吸收历史上教育文化的优秀遗产和经验,审慎学习国外一切先进的教育文化观念、政策和做法,使传统文化及教育思想、革命文化及教育思想、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及教育思想,在各级各类教育中均有鲜明的体现。

第二,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教育强国战略要求我们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既教书又育人,真正做到德育为先,育人为本,尤其要把优质与公平统筹起来,不得偏废。要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发展。具体来说,就是要根据不同阶段的教育在人的终身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正确认识教育的本质,科学确定各阶段教育的目的和任务,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要注重青少年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身心健康、沟通表达、团结合作以及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责任心、创造性等的培养,并将这些作为各级教育的重要目标,确保这些目标成为学校的主要任务,成为社会、家长评价学校优劣的主要依据。

第三,坚持五大发展理念。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集中体现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的新思想。五大发展理念对于“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包括教育改革发展具有长期的指导意义,也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思路、方向、着力点的集中体现。当前,要以创新释放教育发展的活力、增强教育发展的动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完善以突出创新为导向的教育评价制度体系,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机制。要以协调发展不断优化教育结构,主动服务、引领经济社会发展,要推动城乡教育、普职教育协调发展。要以绿色发展提升教育质量,注重内涵建设,注重培养师生绿色理念,养成绿色生活方式和行为规范。要以开放发展拓展教育资源,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办学思想、办学模式;扩大系统内部的开放共享,打破校与校之间的壁垒,促进师资、设施设备、课程等资源的开放共享。既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又要让社会分享教育资源,形成家校共育、学校社会协同的良好教育生态,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倡议,加强与世界各国的全面交流与合作;要以共享发展促进教育公平,主动适应“互联网+”带来的新变革,加快教育信息化步伐,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第四,实现教育内涵式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教育规模显著扩大,发展速度迅速提高,已经成为世界教育大国。2016年,我国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为77.4%,达到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小学净入学率为99.92%、初中毛入学率为104.0%,义务教育普及率高于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为87.5%,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42.7%,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职业教育大力发展,每年为各行各业输送近1000万技术技能人才,开展各类培训上亿人次,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壮大提供了有力支撑。我国教育事业在世界上的位置明显提升,已跨入中等偏上行列。以上这些反应规模、结构、比例等的数量型标志,可以归于教育的“硬实力”。但教育强国,不仅要有“硬实力”,还要有“软实力”,软实力体现在教育制度、教育观念、教育文化、师资素养、教育方法、教育质量、内涵式发展等方面。教育的硬实力与软实力并举,要求教育发展要由数量增长、规模扩张转入到内涵发展、以人为本的新阶段,教育发展要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迈进,从“有学上”转向“上好学”,从关注尖子、突出重点到关注全体、注重均衡,从“提高质量”与“促进公平”各自为政到“提高质量”与“促进公平”有机统一、两位一体,吹响我国建设世界教育强国的冲锋号。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加快教育发展,着力改善办学条件、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推动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比如,实施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工程、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特岗计划”、“乡村教师支持计划”、义务教育学校学生营养改善计划、高等教育“985”工程、“双一流”建设、中西部高等学校基础能力提升计划等,这些政策和项目促进了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提高了教育质量,促进了教育公平。但我们还要看到,优质教育资源整体不足、片面追求考试分数和升学率、忽视学生全面发展的现象依然突出,师德师风问题时有发生,人民群众对教育还有很多不满意的地方。虽然各地各校都在着力提高教育质量,但由于不科学的甚至扭曲的教育发展观或教育政绩观,再加上资源有限,导致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拉大。质量虽然高了,但公平差了;考试分数高了、升学率高了,但学生的品德差了、身体素质差了、心理素质差了。在此背景下,实施教育强国战略,强调教育内涵式发展,办好“优质公平”的教育,要求将规模与质量、优质与公平统筹考虑,将过程与结果统筹考虑,实现有机统一,其实质就是从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第五,进一步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是激发教育发展活力和动力的重要途径。深化改革,一方面要从教育供给侧发力,加大投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另一方面要科学配置资源以扩大优质资源的受益面,让更多学生共享教育改革发展成果。特别是要通过综合改革,树立正确的教育政绩观和科学的教育发展观,尽可能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总量和共享水平。比如,由优质学校牵头,建立教育集团和办学联合体,强校带弱校、名校办分校;建立和完善教师、校长轮岗交流的长效机制,使得优秀教师和校长自愿交流轮岗,城市教师自愿到农村学校任教任职;改革对学校和校长的评价标准,体现多样化导向,引导学校办出特色,满足学生的个性化教育需求。当前,要通过深化改革尽快克服单纯以考试分数、中高考升学率为唯一标准评价学校、校长、教师的做法,确保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落到实处,确保学生全面发展。

教育强国战略的意义

当前,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提出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目标,是顺应人民群众对教育新期盼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对教育工作的要求,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在教育工作中的具体体现,对于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是面向世界谋划教育格局,体现了国际胸襟。

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谋划,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面向世界谋划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方向的战略气魄和胸怀。对教育问题的高度重视,体现在习近平总书记将教育放在整个治国理政的总体格局中去把握,放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高度去强调。他强调,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和平发展的大势日益强劲,变革创新的步伐继续向前。这充分表明,我们党对教育战略地位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对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思想前提。

二是尊重国情,面向国内教育实际谋划教育改革和发展方向,突出了问题导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教育事业取得了快速发展,教育总体质量在不断提高,公平在不断改善。但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足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之间的矛盾依然比较突出,质量和公平是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发展中的主要问题。针对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教育需求,着力解决“择校热”“大班额”,缩小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校际差距,甚至班级差距等问题,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发展“优质公平教育”,正是坚持了问题导向,积极回应了当前教育发展存在的现实问题。

三是注重群众的获得感,体现了为民情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构想,必然着眼于提高教育质量,办好优质公平的教育,让人民群众享受改革成果,体现了为民情怀和人民立场。教育强国战略,最终是要发展优质公平的教育,让学生、家长、教师和学校都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满足人民群众的期待和愿望。

建设教育强国之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站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高度,紧紧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对教育的战略地位、根本任务、发展方向、队伍建设、发展动力等作了深入全面系统的论述,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教育篇”,对推动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是我国教育强国建设之路的指南针。

一是坚持教育的战略地位,“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习近平总书记历来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在当选总书记后的首次中外记者见面会上,就把“更好的教育”放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十大期盼之首提出,之后又多次强调这一点。2013年9月,在联合国“教育第一”全球倡议行动一周年纪念活动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贺词时明确指出,中国将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

二是坚持根本任务不动摇,“承担好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

习近平总书记突出强调教育的根本问题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明确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

如何“立德树人”“教书育人”?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理想信念教育。他提出,要用中国梦打牢广大青少年的共同思想基础,用中国梦激发广大青少年的历史责任感,让每个青少年都为实现中国梦增添强大青春能量。要教育和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积极为广大青少年实现梦想提供服务。

对于广大青年如何树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具体要求:一是要勤学,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学问;二是要修德,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三是要明辨,善于明辨是非,善于决断选择;四是要笃实,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对于少年儿童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也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具体要求:记住要求,就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熟记熟背,让它们融化在心灵里、铭刻在脑子中;心有榜样,就是要学习英雄人物、先进人物、美好事物,在学习中养成好的思想品德追求;从小做起,就是要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一点一滴积累,养成好思想、好品德;接受帮助,就是要听得进意见,受得了批评,在知错就改、越改越好的氛围中健康成长。

三是明确发展方向,“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十九个教师节慰问信中,希望全国广大教师“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作出贡献”。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是对我国教育发展方向、发展目标的高度概括。

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因此,习近平总书记不仅十分重视我国高等教育的地位与作用,也高度重视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他明确提出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战略任务,强调以此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家的核心竞争力。

中国特色的教育必然是传承中华文化血脉、践行中国特色道路、服务中国人民和中国发展的教育。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并不代表封闭保守。习近平总书记不止一次强调,中国将加强同世界各国的教育交流,扩大教育对外开放。

四是重视队伍建设保障,“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教师的作用,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他指出:“教师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职业之一,也是最伟大、最神圣的职业之一。”“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承担着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他勉励教师要努力做到“三个牢固树立”,即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牢固树立改革创新意识。关于怎样才能成为“好老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四条标准。其一,要有理想信念。其二,要有道德情操。其三,要有扎实学识。其四,要有仁爱之心。希望“广大教师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五是重视发展动力,坚持“大力推动教育改革发展”。

在客观分析我国教育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继续大力推动教育改革发展,使我国教育越办越好、越办越强”。

教育改革发展要着眼于解决教育中的短板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推进教育精准脱贫,重点帮助贫困人口子女接受教育。”教育投入要向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倾斜,加快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和寄宿制学校建设,实行免费中等职业教育,办好民族地区高等教育,搞好双语教育。要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加大农业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力度,把培养青年农民纳入国家实用人才培养计划。要在合理规划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建设布局、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统筹城乡教育资源配置、提高乡村教育质量、稳定乡村生源、保障随迁子女就学、加强留守儿童关爱保护等方面推出务实管用的办法。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让每一个孩子都对自己有信心、对未来有希望”。

教育改革发展要把考试招生制度作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通过深化改革,促进教育公平、提高人才选拔水平,适应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总的目标是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健全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体制机制,构建衔接沟通各级各类教育、认可多种学习成果的终身学习立交桥。

教育改革发展要以信息技术推进变革和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培养大批创新人才,是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

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强调要引导社会各界特别是行业企业积极支持职业教育,努力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

此外,习近平总书记还就教育公平、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等,提出了许多重要思想和论断,均是教育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王嘉毅,系甘肃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

 

©版权所有:肇庆学院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
地址:广东省肇庆市端州区东岗 肇庆学院实验楼 邮编:526061